清代考試制度 『台灣歷史辭典』解釋:生員(秀才)一般係隸屬於本府、州、縣學。再經考選後之及格考生中,遴選升入京師國子監習業者,稱貢生。意即以人才貢獻給皇帝。清國有恩貢、拔貢、副貢、歲貢、優貢與例貢等名目。 專研清代考試制度節錄: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,俗稱秀才,為科舉制度上最基本的功名,有了秀才資格,才能參加省級的舉人考試(鄉試)。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子試,每三年舉行二次。初進學的秀才,稱為附生,附生陞廩生,廩生陞歲貢生(含恩貢生),都必須經過歲試,依次遞補。廩生出貢,有一定年限,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,臺灣、鳳山、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,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,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。 從前的舉人考試,三年一科,正式的名稱叫「鄉試」,也雅稱為「乙科」,考上的就是舉人了。鄉試都在各省省會舉行(每年秋八月)。鄉試的考場,稱?有巢氏房屋陛u貢院」,每次須考三場,日各一場,共三日考完。通過了鄉試的舉人,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。會試和鄉試相同,都是三年一科,逢丑、未、辰、戌為會試之年。會試考試仍是三場,赴試的舉子,都享受公費待遇,公家應車船,稱為「公車」。中式會試,稱為「貢士」,貢士第一名為「會元」,前十名為「元魁」,十一至二十名為「會魁」。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,且列等,才有資格參加殿試。覆試的等第,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。殿試也叫廷試,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,地點仍是保和殿,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,每份試卷,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,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,欽定名次,一甲共三名,依次為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其他七名列入二甲。新進士受職前,又須經過朝考,朝考分三等,一等第一名 關鍵字行銷稱「朝元」,之後核計覆試、殿設、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,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,俗稱「館選」。 清朝的考試都以四書五經來命題,四書就是大學、中庸、論語、孟子,五經就是詩經、書經、禮、易、春秋,他們是以八股文的格式作答,解釋必須以朱熹的注釋為依據,文章的格式必須包括規定的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。歷史上把這種文章叫作「八股文」。 除了常科之外,清初屢有詔舉,由皇帝下詔徵求人才,其目的在籠絡漢族的士 大夫。官史由科舉進身者,最為當時所重,至於不由科舉而登仕途者,亦可捐粟納財,求得一官半職,即為「捐官」。在雍正時代,只要有學識才幹,不論科舉或捐官的官史,款予重用。 其次,談清代的武科考試,武科的應試階段與科名,大抵與文科相同。如 永慶房屋通過院試為武生員,武生員通過鄉試為武舉人,武舉人通過會試、殿試為武進士,一甲的三鼎甲,也分別稱武狀元、武榜眼、武探花,其他一切儀注,也都與文科無異。文武之間的差異,最主要在於武科沒有廩生、貢生階段,另外武舉人直接應殿試,也忽略了貢士階段,當然更沒有翰林這項榮銜了。武試,所考項目以武技為主,童試分內外場共三場,先考外場,第一場考馬射,第二場先考步射,通過這後,再試硬弓,次試刀、石(技勇)。外場之後,接著考第三場,默寫武經,但實際上考生多不識字,終至流於形式,或乾脆請人代寫,形同虛設。武鄉試、武會試、殿試,仍不出馬步射、硬弓、刀、石範圍,只是過程更為嚴苛而已。 清朝末年,海運大開,西洋文化隨之而來,所謂「代聖人立言」的八股文辭,已經不合時宜,清廷就在光緒三十一年頒布了開辦學堂、停止科 買房子舉的詔令,於是上一年的「甲辰正科」,就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了。 清制,凡科舉考試,各省參加考試的生員名額以及錄取名額,均有限定,錄取之規定亦有別。參加考試,必歸於本籍投考,不得越籍赴試。但有的考生為了取巧投機,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,稱之冒籍。臺灣入清,初設 道,巡臺御史夏之芳建議福建鄉試專立臺字號,使台籍生參加福建鄉試得以保證每科鄉試都有臺灣籍生員中 試。 後來泉、漳人認為平埔先民漢文程度較差,想利用漢文優勢,在台灣以寄籍生身份參加考試與台籍生爭取錄取名額。例如在『續修臺灣府志』人物志鄉貢篇。康熙三十六年(是年恩、拔、歲並舉行):……黃位恩(府學。拔。原籍閩縣。)… 。也就是說考取之進士、舉人、附生、附生陞廩生,廩生陞歲貢生(含恩貢生 )、恩貢、拔貢、副貢、歲貢、優貢與例貢、武進士、武舉等名目之秀才都是在 酒店打工地生,都是台籍生,若是泉、漳生都有註明原籍。雍正五年閩浙總督更是上奏清朝廷取消泉、漳各處寄籍生,以免占台生缺。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八冊『為奏聞臺灣各學寄籍諸生宜歸本籍事』閩浙總督高其倬  雍正五年七月八日(上奏)。『臣查台灣府、縣各學所有生童、 歲科二試歷來俱係臺灣道考試,往日因臺地新闢,讀書者少,多係泉、漳各處之人應試, 進學之後仍歸本處居住(即回泉、漳居住),應試之時渡海而往(即渡海來台),試畢復回,每人帶小廝一名給照前往,日久弊生,所帶小廝多係權攬偷渡之人,……。其泉、漳各處寄籍之人一概不許冒濫,…。』 見下圖。 『續修臺灣府志』人物志進士篇:   乾隆二十二年(丁丑)蔡以臺榜:臺灣府諸羅縣王克捷。   乾隆三十一年(丙戌)張書勳榜:臺灣府鳳山縣莊文進(歷泉州福寧教授)。   道光三年(癸未)林召棠榜:臺灣 酒店兼職府淡水廳鄭用錫。   道光六年(丙戌)朱昌頤榜:臺灣府臺灣縣曾維楨(歷翰林院庶吉士,改湖南澧洲石門知縣,調巴陵)。   道光九年(己丑)李振鈞榜:臺灣府淡水廳黃驤雲(榜名龍光,歷工部主事)。   道光十五年(乙未)劉繹榜:臺灣府嘉義郭望安(歷湖北知縣)。   道光二十四年(甲辰)孫毓溎榜:臺灣府澎湖蔡廷蘭(歷江西知縣)。   道光二十五年(乙巳)恩科蕭錦忠榜:臺灣府臺灣縣施瓊芳。   同治七年(戊辰)蔡以?榜:臺灣府淡水廳楊士芳(歷浙江知縣)、彰化縣蔡鴻章。   同治十三年(甲戌)□□□榜:臺灣府彰化縣蔡德芳(歷廣東新興知縣)、彰化縣施葆修(歷兵部員外郎、寧都州知州)。   光緒三年(丁丑)□□□榜:臺灣府彰化縣丁壽泉(歷廣東知縣)。   光緒六年(庚辰)□□□榜:臺灣府彰化縣蔡壽星(歷戶部主事)、嘉義縣張覲光。   光緒十二年 澎湖民宿□□□榜:嘉義縣徐德欽(歷工部主事)。   光緒十五年(己丑)許葉棻榜:臺灣府邱逢甲。   光緒十六年(庚寅)恩科□□□榜:臺灣府彰化縣黃玉書、淡水縣陳登元(即用知縣,籤分山東)。   光緒十八年(壬辰)□□□榜:臺灣府彰化縣施之東。 『續修臺灣府志』人物志舉人篇: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(蕭弘梁榜):蘇莪(鳳山附生)。 二十九年庚午(潘金卣榜):邑星燦(鳳山附生)。 三十二年癸酉(鄭基生榜):王璋(府學附生。有傳)。 三十五年丙子(余正健榜):王際慧(鳳山附生。龍溪教諭)。四十四年乙酉(施鴻綸榜):王茂立(臺灣附生。龍巖教諭)。 五十年辛卯(許斗榜):楊阿捷(府學附生。惠安教諭)。 五十年辛卯(許斗榜):王錫祺(諸羅附生)。五十二年癸巳(江日陞榜):楊朝宗(臺灣附生)。 五十三年甲午(林廷選榜):陳飛(臺灣附生。本姓張)。 雍正元年癸卯(廖學信榜): 酒店經紀王世臣(府學附生。本姓陳)。 四年丙午(吳士拔榜):莊飛鵬(府學附生)。 七年己酉(陸祖新榜):陳文苑(鳳山拔貢)。 十年壬子(葉有詞榜):廖殿魁(鳳山拔貢)。 十三年乙卯(黃元寬榜):陳邦傑(府學拔貢)。 十三年乙卯(黃元寬榜):石國球(臺灣附生)。 乾隆元年丙辰(蔡雲從榜):張岳(府學附生)。 乾隆元年丙辰(蔡雲從榜):蔡朝英(臺灣附生)。 乾隆元年丙辰(蔡雲從榜):李樹滋(鳳山廩生)。 三年戊午(出科聯榜):陳輝(臺灣增生)。 三年戊午(出科聯榜):王賓(臺灣廩生)。 六年辛酉(邱鵬飛榜):陳連榜(府學附生)。 六年辛酉(邱鵬飛榜):李如松(鳳山廩生)。 九年甲子(朱任琇榜):張簡拔(諸羅增生)。 九年甲子(朱任琇榜):黃師琬(彰化廩生)。 十二年丁卯(黃元吉榜):陳名標(府學生□)。 十二年丁卯(黃元吉榜):林垂芳(臺灣□生)。 十五年庚午(藍彩琳榜):林大鵬(府學 信用卡代償□生)。 十五年庚午(藍彩琳榜):卓肇昌(鳳山拔貢)。 十七年壬申(蔡廷芳榜):林昂霄(府學□生)。 十七年壬申(蔡廷芳榜):唐謙(鳳山□生)。 十八年癸酉(駱天衢榜):謝其仁(鳳山□生)。 十八年癸酉(駱天衢榜):王克捷(諸羅附生) 。 二十一年丙子(楊鳳騰榜):穆帝賚(府學□生) 。 二十一年丙子(楊鳳騰榜):莊文進(鳳山□生)。 二十四年己卯(孟超然榜):楊對時(府學廩生)。 二十四年己卯(孟超然榜):白紫雲(彰化附生)。 二十五年庚辰(張克綏榜):尤廷封(府學廩生)。 二十五年庚辰(張克綏榜):張源仁(府學□生)。 二十七年壬午(賴濤榜):蔡霞舉(臺灣□生)。 二十七年壬午(賴濤榜):張源德(臺灣歲貢)。 (本文來源http://www.beautymountain88.com.tw/pingpuu1/index.htm)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室內裝潢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7gumnb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